10月28日,在校团委的指导下,学校供应链管理学院“美育乡情 草编一夏”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服务队的非遗传承实践育人活动,获得了“人民公开课”微信公众号的转载报道。作为学校“行走的思政课”重点实践团队,这支队伍自2024年组建以来,扎根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柏合草编”的发源地——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街道梨花街社区,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。

人民公开课微信公众号转载报道页面
古街浸润,工坊学艺。踏入磨盘古街,走进草编工坊,团队在一砖一瓦、一草一“辫”中,感悟300多年的草编文化,经由麦草挑选、搓洗、编织、剪贴等步骤,学习编织小马、蛐蛐笼、草帽、蒲扇、杯垫等作品,在专注与耐心中体会传统技艺里蕴含的匠心。

走访柏合古街

挑选麦草与学习编织技法
对话匠人,感悟担当。在这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中,对话草编匠人是极具温度的一课。团队近距离看到草编嬢嬢布满老茧的双手灵活穿梭于麦草之间,转瞬编出精巧作品,聆听嬢嬢们讲述草编的往昔辉煌与传承不易——从儿时围观长辈,到自己接力守护,草编早已成为乡情寄托。团队也在行走实践中懂得,非遗传承不只是技艺延续,更是文化坚守与担当。

采访草编嬢嬢
直播赋能,推广传播。团队以新媒体直播为创新路径,打造“草编手作直播专场”。镜头前,队员们一边演示草编编织技艺,一边讲解草编文化内涵,将传统技艺魅力与网络传播节奏相融合,推动柏合草编从线下走向线上。这不仅为非遗技艺开辟了数字化传播新窗口、新路径,吸引了更多人关注,更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以青春实践守护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。思政教育的养分,也在非遗传播创新中悄然滋养青年成长。

团队成员直播现场
童趣传承,梦想飞扬。团队以传承非遗为使命,面向社区小朋友开展趣味草编课堂,带领他们解码“草编里的文化密码”,从认识麦草,到学习基础技法,从手忙脚乱到渐入佳境,孩子们用草条一步步编出各式小图案,于欢声笑语里感受非遗魅力。借此,团队从“听”到“讲”,由“学”到“用”,思政教育从被动转化为主动,实现思政育人从“认知”到“内化”再到“践行”的深化。

组织开展趣味课堂
文创赋能,创新活力。团队以冰箱贴、杯垫、摆件等日常物件为基础,融入现代审美设计,推动草编走进生活。将蛐蛐笼与拐拐辫创意结合而成“便携花篮”,将中国结与草编搭配而成“葫芦挂件”,兼具传统韵味与时尚感,让古老草编“潮”了起来。这一过程中,团队以创新活化非遗,既开辟了草编应用的新场景,更在探索中读懂了传统文化焕新的密码,让思政教育的感悟,在文创赋能的行动里落地生长 。

团队文创作品展示
课堂“对接”,成果反哺。依托“社团-志愿-竞赛”三维能力平台,团队近两年持续将新建的“草编社”社团小课堂与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这一社会大课堂对接融合,将技能训练与团队核心骨干培养同步推进,组建了一支“懂文化、会编织、能讲解、重思考”的师生队伍。通过及时总结经验,先后孵化了《草编里的文化密码》宣讲及研究报告、“世园会里的主题团课”——“非遗低碳”主题宣讲,以及“经纬非遗 草编新青年”与“织就未来 青编助力乡村振兴”等竞赛项目,获评2024年四川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国家级重点团队,入选 2024 年四川省“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”优秀视频展播,获得2025年川渝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、成都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各1项,形成了“实践-竞赛-育人”闭环,逐步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育人品牌。

团队荣誉
据悉,人民公开课是人民网旗下的“大思政课”平台。此次“美育乡情 草编一夏”团队事迹获得平台转载,既是对我校青年学子扎根基层、服务社会的肯定,也是对我校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育人成果的有力证明。校团委将继续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结合专业特色,投身社会大课堂,在实践中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。